《聊齋誌異》概述
書名與成書
「聊齋」是蒲松齡的書齋名(「聊」乃「寄託」之意),「誌異」即記述異聞,這就是書名的含意和來歷。其實,此書非作於一時一地。作者大約三十歲之前開始動筆,四十歲時初具規模,並寫了作為序言的《聊齋自誌》,以後不斷增補,直到六十八歲還續寫新篇。
規模與體例
全書四百九十餘篇,四十餘萬字。手稿本編為八冊,今存半部,四冊,二百三十七篇。清朝及二十世紀前半最通行的刊本為十六卷,四百三十一篇;六十年代以來,十二卷足本已出多種,成為新的通行本。
《聊齋》文體有兩種:筆記和短篇小說。前者承繼六朝以來的筆記小說傳統,是傳聞的記錄,篇幅大多比較短小。後者承唐代以來的傳奇小說傳統,大多篇幅漫長,記敘委曲,且多出作者的意想和創作,是地道的今之所謂小說。
主要內容
《聊齋》中的小說作品可大致分為寫情與寓意兩類。前者以讚美愛情為主,兼寫美好的親情、友情,屬美情小說。後者以揭露社會黑暗即抨擊官場、科場為主,兼及不良世風,屬諷諭小說。